新聞動態 NEWSDYNAMIC
關于安瀾索橋 發布時間:2017-07-31 瀏覽次數:1556
安瀾索橋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索橋,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在都江堰市城西2公里的岷江上。宋代曾重建,改稱評事橋。明末毀于戰火。曾改用渡船往返。清嘉慶八年(1803年),當地私塾教師何先德夫婦倡議重建索橋,以竹索為纜,上鋪木板為橋面,旁設竹索為扶欄,改為現名,意指兩岸行個可安渡狂瀾。民間又稱夫妻橋,以紀念何先德夫婦。光緒十三年(1887年),岷江洪水暴漲,索橋被毀,再建時改橋樁為石墩并加寬橋樓,橋長90丈,高2.5丈,寬丈余。1959年培修,改橋面竹纜為鋼纜,改扶欄竹纜為鉛絲繩,外纏纖藤。1964年,因洪水沖毀全橋,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橋樁,扶欄仍用纖藤包纏。1974年,因建外江水閘,經國務院批準,將索橋下移100米,改平房式橋頭堡為大屋頂雙層頭堡,改單層金鋼亭為有藻井排檐的六角亭,并增建成沙黑河亭,橋長261米。
這索橋又叫做“何公何母橋”,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。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么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。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。橋造成了,人們來來往往,感到便利。可是橋上沒有欄桿,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,并不是十分安全的事,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,死了。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,將他逮捕處死。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,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愿望,她想來想去,終于想出了辦法,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,從此,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,使得三百年后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,發出一陣陣的笑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