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動態(tài) NEWSDYNAMIC
斜拉橋的介紹 發(fā)布時間:2017-07-27 瀏覽次數(shù):1568
橋是一種架空的人造通道。由上部結構和下部結構兩部分組成。上部結構包括橋身和橋面;下部結構包括橋墩、橋臺和基礎。
斜拉橋 ,又稱斜張橋,是將橋面用許多拉索直接拉在橋塔上的一種橋梁,是由承壓的塔,受拉的索和承彎的梁體組合起來的一種結構體系。其可看作是拉索代替支墩的多跨彈性支承連續(xù)梁.其可使梁體內彎矩減小,降低建筑高度,減輕了結構重量,節(jié)省了材料。斜拉橋由索塔、主梁、斜拉索組成。橋的主要承重并非它上面的汽車或者火車,而是它本身,也即我們看的的路面.現(xiàn)在我們就分析這個:我們以一個索塔來分析。索塔兩側是對稱的斜拉索,通過斜拉索將索塔主梁連接在一起。現(xiàn)在假設索塔兩側只有兩根斜拉索,左右對稱各一條, 這兩根斜拉索受到主梁的重力作用,對索塔產生兩個對稱的沿著斜拉索方向的拉力,根據受力分析,左邊的力可以分解為水平向向左的一個力和豎直向下的一個力;同樣的右邊的力可以分解為水平向右的一個力和豎直向下的一個力;由于這兩個力是對稱的,所以水平向左和水平向右的兩個力互相抵消了, 最終主梁的重力成為對索塔的豎直向下的兩個力,這樣,力又傳給索塔下面的橋墩了。
斜拉索數(shù)量再多,道理也是一樣的。之所以要很多條,那是為了分散主梁給斜拉索的力而已。 斜拉橋作為一種拉索體系,比梁式橋的跨越能力更大,是大跨度橋梁的最主要橋型。斜拉橋是由許多直接連接到塔上的鋼纜吊起橋面,斜拉橋由索塔、主梁、斜拉索組成.索塔型式有A型、倒Y型、H型、獨柱,材料有鋼和混凝土的。斜拉索布置有單索面、平行雙索面、斜索面等。第一座現(xiàn)代斜拉橋始建于1955年的瑞典,跨徑為182米.目前世界上建成的最大跨徑的斜拉橋為法國的諾曼底橋,主跨徑為856米。1993年建成的上海楊浦大橋是我國目前最大的斜拉橋,主跨徑為602米 斜拉橋是將梁用若干根斜拉索拉在塔柱上的橋。它由梁、斜拉索和塔柱三部分組成。斜拉橋是一種自錨式體系,斜拉索的水平力由梁承受、梁除支承在墩臺上外,還支承在由塔柱引出的斜拉索上。按梁所用的材料不同可分為鋼斜拉橋、結合梁斜拉橋和混凝土梁斜拉橋。
斜拉橋是我國大跨徑橋梁最流行的橋型之一。目前為止建成或正在施工的斜拉橋共有3O余座,僅次于德國、日本,而居世界第三位.而大跨徑混凝土斜拉橋的數(shù)量已居世界第一。50年代中期,瑞典建成第一座現(xiàn)代斜拉橋,40多年來,斜拉橋的發(fā)展,具有強勁勢頭.我國70年代中期開始修建混凝土斜拉橋,改革開放后,我國修建斜拉橋的勢頭一直呈上升趨勢。我國一直以發(fā)展混凝土斜拉橋為主,近幾年我國開始修建鋼與混凝土的混合式斜拉橋,如汕頭石大橋,主跨518m;武漢長江第三大橋,主跨618m。鋼箱斜拉橋如南京長江第二大橋南汊橋,主跨628m;武漢軍山長江大橋,主跨460m。前幾年上海建成的南浦(主跨423m)和楊浦(主跨6O2m)大橋為鋼與混凝土的結合梁斜拉橋。我國斜拉橋的主梁形式:混凝土以箱式、板式、邊箱中板式;鋼梁以正交異性極鋼箱為主,也有邊箱中板式。現(xiàn)在已建成的斜拉橋有獨塔、雙塔和三塔式。以鋼筋混凝土塔為主。塔型有H形、倒Y形、A形、鉆石形等。斜拉索仍以傳統(tǒng)的平行鍍鋅鋼絲、冷鑄錨頭為主。鋼絞線斜拉索目前在汕頭石大橋采用。鋼絞線用于斜拉索,無疑使施工操作簡單化,但外包PE的工藝還有待研究。